德州市市長朱開國代表:
創一流營商環境,打造環京產業轉移“優選地”
有研半導體材料“12英寸集成電路用大硅片產業化項目”正加速研發,推動集成電路大硅片產品實現國產化;國晶新材料與國防科技大學合作柔性屏(OLED)蒸鍍器項目,已應用于生產;福洋生物與中科院等院所建立合作關系,柔性引進院士3名……這些企業、人才選擇德州,并不是偶然。
政府工作報告提出“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”。營商環境優化,最突出的表現就是對企業的吸引力增強。德州用最大誠意招商引才,搶抓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等機遇,建立常態化對接央企、國企機制,主動對接京津冀產業鏈、供應鏈、人才鏈,讓優勢資源融合產生“化學變化”。目前累計引進京津冀投資過億元項目591個,與600余家大院大所建立合作關系,轉化科技成果1324項,引進高層次人才1000多人。未來,我們將持續抓好國家、省支持政策落實,全力打造山東對接京津冀協同發展橋頭堡。
民進山東省主委、青島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欒新委員:
加快建設海洋領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
海洋是科技創新的重要領域。以支撐海洋科技創新為目標,加快建設海洋領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,對于合理布局海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、促進海洋科技要素積聚、促進深遠海資源開發具有重要推動作用。
隨著海洋強國戰略推進實施,青島、上海、廣州等城市已逐步成為區域性海洋科技創新中心城市,并形成若干具有較強實力的海洋科學城,建設海洋領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客觀條件已經成熟。建議重點布局山東半島、長三角和大灣區,規劃建設三大獨具特色的海洋領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。其中,以青島為核心,煙臺、威海、濰坊為支點,規劃新建山東半島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,該中心以海洋基礎研究為重點,進一步加強深海裝備研發所需的水動力平臺、海上試驗場等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,打造我國海洋科學探索和前沿技術開發的中心。
海信集團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賈少謙代表:
鏈主企業要勇挑大梁,帶頭攻關關鍵核心技術
政府工作報告提出,圍繞制造業重點產業鏈,集中優質資源合力推進關鍵核心技術攻關。鏈主企業要勇挑大梁,發揮頭雁效應,帶頭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,帶動產業鏈上下游合作共贏。
作為智能家電“鏈主”企業,海信積極推進與產業鏈上企業的深度耦合,2022年與鞍鋼等鏈上合作伙伴共計成立28個聯合實驗室,與京東方等戰略供應商合作開展技術聯合項目190項,實現鏈上企業技術互補,同時拉動產業鏈合作伙伴數量增加、規模提升,2022年僅青島地區就帶動10個品類、15家供方投資建廠和擴大產能,拉動新增年產值近百億元。建議加大對以企業為主體的科技創新項目扶持力度,支持產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和產業鏈建設工作,實現產業鏈強鏈補鏈和自主可控。
濟南市政協主席雷杰委員:
讓世界了解濟南的泉之美、城之美、人之美
泉水是濟南的根與魂。“泉城”濟南這座有著兩千六百年建城史的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,依泉而建、伴泉而生、因泉而名,全市有泉水1209處,其中名泉950處,72泉最負盛名。2019年,“濟南泉·城文化景觀”成功進入《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》,成為目前山東唯一進入該名單的文化景觀。
我們希望,通過申遺更好地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、打造黃河流域文化高地,讓世界了解濟南的泉之美、城之美、人之美。建議在國家層面將“濟南泉·城文化景觀”列入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第一方陣,成立由多學科專家組成的專家組,準確評估提升其人類文明價值,同時加大宣傳推介力度,全面統籌保護利用,打造展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華、提升國家文化形象的示范工程。
山東大學齊魯醫院乳腺外科主任楊其峰代表:
打造衛生健康領域的“國之重器”
國家醫學中心是衛生健康領域的“國之重器”,是提升我國整體醫療衛生水平、深度參與國際醫學競爭的新載體。山東省醫療資源豐富,醫學院校數量多,醫學人才儲備足。同時,作為常住和戶籍人口“雙過億”的人口大省,我省對醫療衛生資源的需求量較大。
近年來,山東通過不斷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,醫療衛生服務能力持續穩步提升。尤其是山東大學齊魯醫院全面強化醫教研綜合能力建設,深化與科研機構和研發型企業的合作,積累形成了明顯優勢。建議加大對山東大學齊魯醫院創建國家醫學中心、打造國家急危重癥一體化救治體系的支持力度,充分結合山東省產業基礎雄厚的優勢,融合研究機構和研發型企業力量,推動醫學價值鏈、研發鏈和產業鏈一體化布局,落實推動健康中國建設的戰略部署,推進我國醫療衛生事業的高質量發展。
新泰市新汶街道孫村社區黨委書記、居委會主任牛寶偉代表:
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,助力鄉村振興
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。鄉村產業興旺起來,就能帶動資金、技術、人才等更多流向農村,農村就有活力、人氣足,農民就腰包鼓、有奔頭。孫村社區現有集體企業10家,每年純利潤達3000余萬元,帶動群眾就業增收。實踐證明,村級集體經濟發達了,農村發展就繁榮興盛,村級治理就心齊勁足。
建議創新集體經濟發展形式,優化集體資源配置,因地制宜,結合當地產業優勢、產品優勢、區域優勢,以村委會為主體,組建各類專業合作社或創辦經濟實體等,集中發展一批競爭力強的特色產業項目,通過種、養、加工相結合,延長農業產業鏈條,創辦農產品加工企業。一方面,給群眾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,分享產業鏈條增值收益;另一方面,增加村集體收入,壯大集體經濟實力,更好開展鄉村建設,切實提升群眾的幸福感、滿意度。(記者 魏然 毛鑫鑫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