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月11日上午,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記者會上,科技部部長王志剛就“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”相關問題回答中外記者提問。
構建有利于科技創新的環境生態
王志剛介紹了我國科技創新“三步走”戰略:到2020年進入創新型國家,到2035年左右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,到2050年成為世界科技強國。“進入創新型國家,即科技實力和創新能力走在世界前列。從定量來講,按照去年世界知識產權組織排名,我國綜合科技創新排在第17位,2020年的目標是第15位左右。科技貢獻率要達到60%,去年達到了58.5%。另外,還有一些定性指標。”
王志剛表示,科技部要緊緊依靠廣大科技人員,傾聽和服務于高校、科研機構、企業和社會上一切愿意參與科技創新活動的人員。政府要在法律、政策、環境以及科技資源配置等方面解決科技人員所需。“科技部和相關部門一起制定相關政策,構建有利于科技創新的環境生態。”
“我們要堅持激勵與約束并重,信任與監督并重,不斷加強學風、作風建設,弘揚科學家精神,使科技界呈現崇尚科學、具有良好科學素質、能夠一心向學的狀態。”王志剛說,“要建立一批隊伍,他們自主決定自己的科技活動,我們更多的是提供環境和保障,為他們排憂解難。”
進一步加大基礎研究投入力度
“我們應該給予基礎研究足夠的重視,否則科技創新就沒有源頭。”王志剛說,“基礎研究能力和產出是我國的一個短板。對基礎研究、應用基礎研究、技術創新要有統籌,因為基礎研究往往不是研究的終點,論文本身也不是這個成果的句號。”
對基礎研究投入占比較低的問題,王志剛表示,現在已經看到了好的勢頭,在中央財政持續加大投入的同時,企業特別是一些高新技術企業也開始把基礎研究作為重點。“中國加強基礎研究是堅定不移的,今后會進一步加大投入力度。”
以市場機制促進科技成果轉化
在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方面,王志剛說,影響科技成果轉化的因素很多,“我們把科技成果本身作為充分條件,把政策、法律、金融、政府服務、產業界參與、社會各界支持等作為必要條件。如果沒有充分條件,顛覆性的產業就產生不了。把握科技成果轉化,要區分成果的成熟度,另外一定要通過市場機制來促進轉化。成果的擁有者、承接者是主體;政府主要是完善政策、搭建平臺、做好服務。”
王志剛表示,下一步,仍然要把科技成果轉化作為重點。一是做好國家技術轉移體系、技術轉移基地、技術轉移主體及技術轉移服務等方面工作。二是推動符合技術成果轉化需求的國有資產評價、管理制度建設。同時,推動科技金融的結合。
項目經費使用“包干制”改革不是把錢撒開用
科研人員有時會遇到科研的未知性和預算要求具體化之間的矛盾。王志剛坦言,這個矛盾確實存在。“在改進科研經費管理方面,首先是以信任為前提,但不能沒有監督。改革的重點是怎樣以激勵、信任為出發點改進管理。”
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出項目經費使用“包干制”改革試點。王志剛表示,“包干制”改革本身是個手段。“我自己也搞過科研,看到‘包干制’,首先想到的是一種責任,不是有錢就撒開了用。要掂量一下,自己能不能被信任。”他說,要把“包干制”改革同“放管服”改革結合起來。“‘包干制’改革要在基礎研究定額補助項目等方面進行先試,目前已經選擇了60多家在進行試點,在試點中不斷推進、完善,通過改革激發創新主體、科研人員的積極性。”
讓科研人員不再受帽子、牌子、報銷、填表等問題困擾
關于科技體制改革,王志剛說,要為科研人員創造更好的環境,使他們不再受帽子、牌子、報銷、填表等方面問題的困擾。科技部和相關部門一起開展減輕科研人員負擔七項行動,推動改革的“最后一公里”落地。同時,采取多種方式,提高有關政策的知曉度,加強政策協同,解決政策“打架”問題,強化指導和督促檢查,使科技人員不唯身份、不唯編制,真正享受到政策紅利。
營造科技人員互幫互學的良好氛圍
王志剛說,要更多關注那些把科研創新作為畢生事業的年輕同志。“有些年輕人太著急,我不太贊同。人才流動很正常,而且必須流動,但是三天兩頭流動可能就有問題。”他呼吁,給青年人更多成長空間,積極鼓勵扶持,年輕的科技人員也要有雄心。“不同年齡段的科技人員互有所長、相互支撐、相互提攜、相互尊重,要形成互幫互學的良好氛圍,讓每個科技人員在中國科技創新大潮中有自己的位置、自己的機會和成長道路,為建設創新型國家和科技強國作貢獻。”(記者 李子路 趙君 趙洪杰 張春曉 代玲玲)